國際精神健康 : 第五波疫情七成半港人感到抑鬱創新高 壓力遠超日本、台灣、馬來西亞

April 1, 2022 By

(2022 329) 新冠疫情持續2年,嚴重影響全球以本港的經濟及社會民生。第五波疫情以來,本港每新增確診個案暴升五位數,且失業率增加,令港壓力增。世界衛組織(WHO) 指出全球抑鬱患者3.22億,疫情期間全球焦慮和抑鬱的患病率更增加了 25%。為提升眾對抑鬱症問題的關注度及認識精神健康的重要性,晉峰年商會推 出了「國際精神健康問卷」,採「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 “DSM-5 Level 2—Depression — Adult measure”,透過9條問題作初步精神健康評 估,了解受訪者過去7精神健康狀況,從探討各地政府所提出的相關援實際成效如何,呼籲眾加強對抑鬱症關注,藉此找出改善案,然後向有關當局及機構反映意

本年度一月至三月期間,晉峰年商會向超過1300位年齡介乎18-65歲,來港、西亞、台灣與本人士發出問卷並進調查,的為了解不同國家或地區人士於疫情下的精神健 康狀態與差異,當中620完成全份問卷(342, 西90、台灣8588 其他15)調查結果重點如下:

  1. 所有國家受訪者中,過半數受訪者出現抑鬱的情況(51%);當中兩成半受訪者出現中度 抑鬱(21%嚴重抑鬱(4%)的情況。
  2. 六成港受訪者出現抑鬱情況(60%),數字比日本(40%)、台灣(18%)、西亞(34%)嚴重。
  3. 抑鬱指數與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數字同創新第五波疫情以來,確診個案數字每飆升,20220216本港單新增4,285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個案,2022 0226 新增個案17,063宗。政府統計處公布,失業數增加約22,700⼈⾄157, 900,由去年12⽉⾄今年2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4.5%去年11⽉⾄今年1顯著上升0.6個百分點;同期港抑壓指數亦創新,於⼀⽉份受訪港中(152)逾五成 感抑鬱(51.3%); 急升至二月十二日至二十六日受訪港103),約七成半港 感到抑鬱(75.3%),當中超過四成(43.3%港受訪者更出現中度而至嚴重抑鬱情況。
  4. 所有國家受訪者中,約三成受訪者表示從不感到⾃⼰沒有32.8%)、不感到沒有什麼 好期待(32.1%);不感到⾃⼰是失敗者(34.8%)以及從不感到憂鬱(30.3%)。
  5. 所有國家受訪者中,約七成半受訪者表示感到無助(74.8%)與傷76.8%)。
  6. 所有國家受訪者中,近6成受訪者感到沒有希望(56.4%),只有約四成受訪者感受到希 望(43.6%)。
  7. 條有關精神健康問題,約七成受訪者均表示曾感到⾃⼰沒有、沒有什麼好期待、無助、傷、憂鬱與不快樂;當中 15% 受訪者經常感到以上情況,其中約 4% 受訪者更 表示問題情況嚴重。
  8. 超過四成港表示如發現自己患有抑鬱症不會求醫(42.3%),而日本有約三成半受訪者 表示不會求醫(35.6%),台灣有約三成(29.4%),西亞最低只有成(23.8 %);近西亞受訪者表示如發現⾃⼰患有抑鬱症會主動求醫。

晉峰年商會邀請了宏恩基督教學院理學院署理系主任及副教授葉仲萍博士與歌手黃 Kimman 到場分享,指出「抑鬱症人士是經歷較創傷,歸根究底好多時是因家庭出現問題。於最新殺指數顯示於20223數字飆升,男性比女,原因是男性好多時較收埋自己,因此好多時會選擇最快殺回來解決問題。研究顯示於港收入比較低的地區例如深埗等,因資源較少,率亦較,其中0-14歲兒孩例亦部分原因是來家庭,且由於家庭中得不到援,好多時感到無助與沒有希望,因此未來應加強家庭教育與援,從教導朋友表達開以及培養開價值觀,並要對將來存有希望,要令社會有迎各未來的勇敢與能政府需加強令家有歸屬感。

Kimman分享到「媽媽曾因抑鬱症自己當時受打擊,並經歷人生,曾想過跟著媽媽輕,但幸運地有宗教信仰持,以及家與朋友陪伴,渡過難關。當時自己透過閱讀正能量書籍,重拾夢想、信量,其後更到台灣參加歌唱賽。」

Kimman亦建議如發現 有抑鬱症狀應盡早求醫,因身邊朋友的經歷,了解到藥物例如清素等,能幫助患者控制情緒, 抑鬱症患者家與朋友的持亦相當重要。 即場Kimman 更進問卷,發現有輕微抑鬱,指出從事藝術或創作戈士比較容易有抑 鬱症狀,因夜顛倒,晚上容易亢奮,因此建議早睡,調活時間與節奏。

2015年開始,晉峰年商推「讓愛全接觸」作計劃,與不同國家的國際年商會與機構合作,推廣並解決該年度國際上最備受關注的議題。全球受疫情持續影響, 加上港正經歷疫情以來最嚴峻時刻,晉峰年商會會王婉雯表示,「透過問卷了解到抑鬱症對全球影響嚴重, 加上社會眾對抑鬱症認識及關注度不。因此,本會將舉辦「讓愛全接觸與您同計劃」,聯同台灣、本、西亞分會,舉辦系列活動,提升眾對精神健康關注,並透過系列線上線下講座,提供情緒健康、理治療、樂治療與中醫咨詢服務,協助抑鬱症患者得到理與援服務,以及提升大眾關注度。」